水产养殖行业的定海神针

日期: 2013- 01- 16 17: 06: 36 浏览次数:

他,黝黑的皮肤,壮实的身板,豪爽的性格,是越城区东湖镇水产村一个地地道道的渔民。创业三十载,只有高小文化的他,大胆实践科技兴农,普及和推广水产养殖技术,成为业内致富带头人,荣获全国、省劳动模范、浙江省水产养殖状元、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省级农村科技示范户、水产品营销大户等诸多殊荣。他便是人称“水产大王”的越城区政协委员、兴隆水产专业合作社创始人何兴龙。

水产养殖业的弄潮儿

上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老百姓吃鱼难问题,政府大力推广水产立体养殖技术,集中网箱养渔模式产量高、效益好,颇受养殖户们追捧。何兴龙在水产村水域率先承包了15亩网箱,搞起水产养殖。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村民们联合相继搭建了300多亩网箱,在水产养殖上大展拳脚,大幅度提高了渔业产值和水面综合开发经济效益,为丰富城区的菜篮子起到了积极作用。

两年之后,他又摸索着发展河蚌育珠,并把养殖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村民,把自己培育的幼蚌优价供应给本村渔民,带动水产村渔业产值大幅提高。

90年代初,遭遇蚌病泛滥、珍珠市场不景气等困境,何兴龙转战水产品贩销生意。从宁波、湖州、嘉兴等地大量订购淡水鱼,在每年春节前后投放绍兴水产品市场,年贩销量达到350万公斤。

在他的带动下,水产村村民逐渐在原绍三公路旁自发形成固定的水产批发交易市场,即为如今年成交量超20亿元的大昌水产批发市场前身。该市场发展至今,其水产品销售网络辐射华东六省一市,承接了绍兴市内80%以上的谈水产品业务,而今水产村从事水产贩销的渔民已超过200人。

90年代初期,人工养殖河蟹刚刚起步,当时3两重规格的河蟹价格高达400元/千克,利润高,发展潜力大。但由于当时浙江一带养蟹技术尚不成熟,投入大,风险高,许多信誓旦旦的养殖户都望而却步。何兴龙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看准了河蟹养殖这块蛋糕,专门跑到辽宁去“偷拳头”, 承包了80亩滩涂学习摸索起河蟹养殖技术。一年后学成回绍,在乡、村领导的支持下,他毅然向绍兴县农垦场承包了1000亩海涂,进行大面积试养。但受当时河蟹种苗质量和养殖技术欠缺等因素影响,第一年投入不但全军覆没,还亏损了15万元,妻子多次反对不成赌气回了娘家。但何兴龙并不气馁,他认准的事情就要干下去。第二年,他又凑足了100万元资金,再次投入河蟹养殖,吸取前次的教训,他进一步完善了养殖技术,终于获得成功,千亩蟹塘当年收回成本,在1994年-1998年的五年间,千亩蟹场共出产河蟹200吨,产值达到3000万元,利润200多万元。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被越城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十大农业优胜基地”。

2009年,借越城区大兴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的东风,何兴龙又回到东湖镇承包了仁渎村丰光畈406亩池塘,成功试养了黄颡鱼、鲻鱼、鳜鱼、甲鱼、锦鱼,畅销市场,探索实施种苗繁殖,并实现全面丰收。

2001年,南美白对虾养殖开始风靡绍兴,何兴龙马上调整思路,大胆试养了100亩南美白对虾,并成功获益15万元。他带领村民在上虞海涂承包2500亩水域,推广南美白对虾,亩净收益达2000元以上。2003年,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的成熟,养殖面积的大幅增加,收益开始下降,何兴龙的养殖思路便开始转向南美白对虾虾苗繁育,通过降低种苗成本来降低养殖成本。2007年,由于海涂土地资源紧张何兴龙又摸索起了南美白对虾淡化技术,第二年推广面积就达1000亩。

2012年,他又瞄准了开发生态休闲渔业基地。投资400万元,建造了200亩高标准池塘,100亩高位养殖池,40亩温室大棚,初步形成一个集渔业生产、苗种培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花园式生态休闲基地,并开展虾鳖混养示范试验。

多年的摸打滚爬,何兴龙就是凭借着这样一股敢打敢拼的劲,潜心钻研,大胆实践,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水产养殖本领,一直喝上了水产养殖的“头口水”。他坚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承担实施了绍兴市科技局的多项水产养殖科技项目,正是科技让这个地地道道的渔民与水产养殖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科技让他带领村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共同致富的领头人

何兴龙同志有句非常质朴的名言:一个人钞票赚得最多不算好,关键要大家都有钱赚。

东湖镇水产村是一个以养捕为生的城郊水产专业村,全村共有3360余人,水域面积仅有2400亩,无一分耕地。多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进农退,外塘水域逐年减少,基地少、劳动力多的矛盾日趋突出。1997年底,水产村2400亩外塘承包招标时,几百渔民争相竞标,可能中标者甚少,社会稳定压力剧增,全村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一些与何兴龙从小一块长大的村民,空有一身过硬的水产养殖、捕捞技术,却无用武之地。何兴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绍兴县农垦场千亩河蟹养殖获得成功后,何兴龙开始酝酿着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带领村民一同致富。1998年低,他把目光盯上了上虞海涂,与上虞沥海新港农垦场、省农发集团上虞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96一1丘、96—2”8000亩海涂丘承包开发合同。8000亩,相当于当时整个城东乡的耕地面积,开发8000亩,意味着再造一个城东乡。何兴龙把承包到手的8000亩海涂除自留起2000亩经营外,其余6000亩分成32块分别按原价承包给本村32位村民,村民们从此有了施展养殖本领的舞台。

进军江西军山湖是何兴龙创业道路上又一大手笔。军山湖位于江西省进贤县,湖区总面积32万亩,水产资源十分丰富。2003年初,何兴龙在得知军山湖原承包合同到期后,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次考察,最终签订了25万亩水域承包经营合同。之后,何兴龙在村两委会的支持下,联合本村100多位养捕经验丰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渔民共同开发军山湖。5年合同期满后,湖区渔业产值超过7000万元,年安置就业岗位200余个。

在何兴龙同志的带领下,东湖镇累计农业外拓面积达到了180万亩,占全市农业外拓面积的50%以上。外拓发展为东湖镇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东湖镇水产村及周边村不少养殖户走上了致富之路,这些养殖户遇人就说,这多亏了我们的“兴龙大哥、水产大王”呀!

养殖户心中的贴心人

何兴龙为人诚恳,豪爽,讲究信用,乐于助人。村里的养殖户们有困难都爱找他商量,他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提供帮助。

2000年下半年起,河蟹与特种水产养殖过量,价格开始下滑,出现“卖”难征兆,面对市场低迷的严峻形势,何兴龙利用熟悉淡水鱼贩销市场渠道的优势,个人出资7万元购置了一辆小解放汽车,在杭州近江水产批发市场租用摊位,搞起了贩销,硬是把养殖户们共同经营的8000亩河蟹卖了出去,而且价格同比高出4-6元/千克。有人因此问何兴龙,这样做值么?何兴龙回答得很朴实:“32户养殖户是我带出来的,在养殖技术上我要帮助他们,在销售上同样要帮助他们,使他们增收增效,更何况我是省劳动模范。”

2005年、2010年,上虞海涂不少养殖户的南美白对虾出现死亡,引起恐慌,集中上市最终导致价格聚降。何兴龙马上与市白狗冷冻厂、大昌水产批发市场、绍兴县老愚公冷冻厂等冷藏企业联系冷库,并以高于市场价1元/千克的价格收购白对虾150吨冷藏,在春节期间错时销售,丰富春节市场,降低养殖户损失的同时,也为自己谋到了收益。2012年“苏拉”和“达维”双台风给上虞海涂南美白对虾养殖造成了严重影响,何兴龙穿梭于各个养殖户池塘中进行观察、诊断与治疗,帮养殖户的损失降到最底。

何兴龙从不吝啬地将自己多年来的实际经验传授给其他养殖户,特地邀请了区农技推广中心、区人劳局人事培训考试中心、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省海洋渔业局等业务主管单位的科技人员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自费组织30多人到外地考察学习,吸取养殖技术、运营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并与养殖户们共享。

先后牵头成立了养蟹协会、越城区兴隆水产专业合作社、绍兴市兴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还参加了东湖商会、越城区合作社联合会、绍兴市水产协会。对合作社社员和周边养殖户采用了“四统一”模式,即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提供种苗、统一品牌销售。

现在,何兴龙正带领水产养殖户围绕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立足农业“两区”建设,继续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在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大路上,生动地践行一个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的责任、一个全国劳动模范的本色。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
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