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我区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 对口协商的意见建议 |
|||
|
|||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近期区政协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委员会组织相关委员,就深化我区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与区农水局进行了对口协商,该协商内容系区政协主席陈大平领衔督办的重点提案。区政协主席陈大平、副主席郑明花参加,区政府副区长王国荣应邀出席。委员们实地视察了鸿港渔业、锦绣农业、常青园林等农业企业,听取了区农水局关于我区深化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情况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委员们就深化我区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的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协商。现将情况汇总如下: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区农水局等部门紧紧抓住各级大力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契机,以深化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为抓手,立足区情,创建了富有越城特色的现代农业综合区。 一、园区功能日趋完善。一方面区农水局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千方百计加大对园区公共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三年来,共计投入建设资金3.45亿元,加快了对园区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园区企业加大投入,随着由越农蔬果等四家单位共建面积达3500亩的东湖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由兴隆水产等四家企业组成的工厂化高效特种水产养殖基地、中亚龟鳖等十五家省级精品园区等示范园区的建成,提升了园区区块功能和产业档次。一个功能设施完善,产业布局合理,设施精良化、生产标准化,产品高档化的现代农业综合区逐步建成。 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区农水局会同相关镇农技部门开展对园区零距离的服务。一是发挥政府优势,积极帮助园区企业向上争取政策支持,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二是公共农技服务部门加大对园区企业的技术服务,推广良种、良药、良法,加大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力度,提高企业农技水平。三是引导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育家庭农场,提高现代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三、产业优势日益显现。现代农业综合区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工商资本入园,形成了强劲的产业发展势头。三年来,综合区共吸取社会投资5.96亿元,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43只,一批国家级、省级高科技农业发展项目落户,绍兴鸭、中华鳖、种子种苗等规模化、科技型生产基地在全国形成了一定影响力。园区内名特优水产、蔬菜单位面积产品效益分别比周边提高75%和22%。开发的乌干菜、腐乳、茴香豆、鱼干、香糕等绍兴传统特色产品屡获省博览会金奖。园区观光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已达13家,接待游客人次和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明显增长,现代综合园区产业优势日益显现。 在看到我区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委员们也客观地认为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区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总量小,土地流转难,难以争取大项目落户;二是城郊区位优势不明显,产业拓展不够;三是产业体量小,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等。为此,委员们就进一步深化我区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建立园区管委会。紧紧抓住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依托区位优势,乘势而上,提升我区现代农业综合园区整体质量。建议成立园区管委会,进一步加强对园区工作领导,管委会应进一步摸清园区现状,认真审视我区城郊区位优势,从提升的角度完善园区规划和制定每年分步实施方案,出台相应公共配套政策,加快推进园区提档升级。通过几年努力,把我区现代农业综合区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富有城郊特色的农业园区品牌。 二、化解瓶颈,加大土地有效流转。集约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土地总量小,流转难,成为制约我区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的瓶颈。应进一步健全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和推行预流转机制,培育土地流转利益长效共享机制。出台政策激励村经济合作社在土地流转和园区建设中发挥作用,使优质土地流转集中到有资本、有技术、有市场的农业主体中,有效提升园区集约化水平。 三、产业拓展,做强特色休闲农业。要立足区位优势,拓展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城郊特色休闲农业。通过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实现农业与观光休闲业相结合,将园区建设成集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与观光旅游、体验休闲、教育培训、度假会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区。 四、培育品牌,加大市场推介力度。市场是产业的生命。我们要把品牌建设作为园区发展的重要措施,以品牌培育引领市场消费。区有关部门要利用多种公共资源加大对我区现代农业综合区的推介力度,引导园区行业协会、生产合作社申请集体商标,实行品牌共享,做大做强品牌的市场总量;筹建区农家乐乡村旅游促进会,策划农业观光旅游促销活动,利用省市相关展会宣传推介;要抓住电子商务发展契机,利用政府优势,组建越城区名优特农产品网上大卖场等,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品牌培育和市场推介,提高我区现代农业综合园区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全文下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