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弘扬工匠精神 推动我区职业技能提升的建议》的答复

日期: 2019- 09- 17 16: 07: 36 浏览次数: 字体:[ ]

自2015年事权下放以来,我区工匠培养工作以“三民”主义为核心,全面推动职业技能提升建设。“三民”即:以民营高校为依托,推动全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以民间机构为增量,抓好特色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以行业龙头民营企业为基础,实现岗位技能提升培养工作。最终实现失业技能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大学生创业培训等民生服务,推动全区工匠培养,促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工作措施:

1.以民营高校为依托,推动全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1)成功筹建越城区公共职业能力建设基地。2017年3月份,越城区公共职业能力建设基地在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填补了我区没有高校支撑职业能力建设的空白,为我区行业竞赛、师资力量保障、考评员队伍建设、职业题库开发、职业培训指导等职业建设工作提供了支撑,也为筹建我区公共实训基地埋下了伏笔。两年来,该基地承接了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区人社局的多个培训项目,如:市级养老护理、农村电子商务等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承担全区创业培训、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婚姻家庭辅导员、电工、母婴护理等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2018年积极申报省级公共实训基地和省级互联网+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同时该基地的建筑新技术和健康护理还被入选绍兴市级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两年来,区公共职业能力建设基地累计开班60期,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训32期,创业培训和电子商务班28期,共派遣师资78人次,考评员56人次,开发计算机操作员专项能力、母婴护理专项能力、居家养老护理、办公软件应用、转配式建筑标准题库各一套,跟12个镇街展开了合作,有力地保障了全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2)成功实现高校与机构、镇街平台人才培养联动。每年2月份,我们都会在区公共职业能力建设基地召开镇街社保平台、区10余家公办机构学校代表和20余家特色民办机构代表联席会议,就新年度高技能人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创业人才培养工作要求、目标进行了解读和布置落实。明确镇街社保平台将失业人员信息上报给公共职业基地,将全区职业培训信息下达到各个社区;明确各机构培训工种、培训范围、培训完成时间要求以及与公共职业建设基地信息互通机制。在我区机构在区考培中心的业务指导下,在公共基地师资提供、考评员派遣的资源保障下,形成了百花齐放,特色突出的良好局面。2015年事权下放以来,累计培训镇街失业人员3000余人次人,农村实用人才2300余人次人,与基地、机构联动开展了母婴护理、中式面点、中式烹调、农村电子商务、花雕工艺等方向的培训,收到群众热烈欢迎。

2.以民间机构为增量,抓好特色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1)新机构搭台唱戏。四年来,慎重考察、合理布局、特色鲜明的前提要求下,前后批复批复8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分别在茶艺、美容、美发、消防、保安、母婴、养老、餐饮、人力资源等职业工种方面,这些民办机构成了公办机构的有力补充,几年来累计培养初级、中级、高级技能人才6000余人次。同时推荐茶艺、人才参加了市级职业技能竞赛。

(2)新项目推出培训。一是全面摸排企业培训需求。每年1、2月份,结合人才市场人才增量、存量以及需求的调研活动,2018年,我们调研企业到达523家,全区规上企业进行了大走访摸底,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后,选出18--22个工种作为我区高技能人才培养重点扶持和突破工种,并通过每年三月下旬的镇、街高技能人才培养指标考核任务说明会加以公布,通过镇、街人才工作平台的通知进行网格化发布和公告,有些村、镇甚至在村口进行了张贴。同时借助人社局局网站、机构群、企业人事干部群以及社会人才网等途径全面公告,真正实现培训信息进万家;二是争取区域品牌培训项目。上虞有月嫂、嵊州有小笼包,柯桥有养老护理,我们越城区职业技能的品牌是什么?这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随着2017月中旬,区首家美容美发行业协会的成立,我区特色职业品牌初露端倪,将美容、美发行业做成全市的行业模板,填补了行业职业规范空白。最终实现在校大学生第二职业技能培训、行业技能竞赛、行业职业道德规范、行业校企人才合作、行业题库开发等多重人才效应,美容、美发初级、中级、高级题库也已落实到位。同时结合我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积极申报省级专项资金扶持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技能人才落地培养,2017年上半年经过争取,申报了霉豆腐制作、霉干菜制作、花雕工艺和黄酒酿造四个省级项目,最终霉豆腐和霉干菜制作市级申报成功。

3.以行业龙头民营企业为基础,实现岗位技能提升培养工作

(1)自主评价单位全面走访。截止到2018年底,越城区共有签约自主评价企业183家,为更好帮扶这些行业龙头企业自主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每年5、6、7连续三个月,一边组织人员上门走访,一边对走访后有兴趣开展培养工作的企业展开辅导,四年来,累计通过企业自主培养工作,累计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2900余人,拨付企业高技能自主培养补贴120余万元。

(2)榜样自评企业全面树立。通过标准培养方案的撰写、特色题库的开发以及规范考评体系的建立,积极推荐我区自主评价企业参加全市示范企业的评选,目前我区越王珠宝、喜临门家具、盛洋电缆、抹茶村等四家企业入选全市自主评价示范企业,数量位列全市最多。同时喜临门以及越宫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了媒体宣传报道,这些榜样示范企业的树立,势必大大推动我区行业龙头企业推动自主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3)技能大师工作室全面推进。每隔一年,省、市、区就会评选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我区共有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1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一家,各级技能大师不仅在成才上树立标杆,并且在带徒上成果斐然,目前大师团队及徒弟已有市级突出技术能手1名、省级突出技术能手1名,区级优秀技能工匠20名,区级“越城工匠”20名。2018年10月份,我区新闻台对我区海潮汽车、沈园堂和园林大酒店三家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了采访报道,对高技能工匠培养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4)技能人才引培平台全面开花。四川马边、内蒙敖汉旗、四川乐山市、贵州黔东南开展技能人才合作引培,每年下半年赴西南地区、江西等地开展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活动,目前我区已在全国建立四大片区的技能人才合作基地,直接合作高职院校达到63所,同时我们大力开拓本地高校资源,与区属范围内的10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建立校企合作联盟,骨干会员企业达到22家,争取2019年突破40家,全方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共赢。

4.运用媒体,抓好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1)充分用好局务网站。及时在局务网站上、职业能力建设网站上发布技能人才培养重大事项,实现网站及时更新,活动及时报道,并通过局务网站,将有价值的信息发布到数字越城、绍兴人社等政府平台。

(2)积极联络地方媒体。绍兴晚报、绍兴日报、浙江日报、区新闻台、市综合新闻等多家媒体成了我们宣传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得力助手,四年来,累计在以上新闻平台播报或刊登新闻50余次,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事权下放以来,越城区工匠培养工作不仅顺利承接事权,同时在全市的一类、二类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我区的车工、铣工、维修电工、中式烹调、中式面点、茶艺等竞赛项目上成绩位列前茅,同时区级职业竞赛也是轰轰烈烈,美发、美容、维修电工、焊工和护理开展效果明显,在全区范围形成了良好的重才、爱才、成才氛围;在出台区级政策层面上,随着事权的进一步下放,越城区定点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越城区职业培训鉴定管理办法、越城区技能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越城区企业自主评价单位管理办法、越城工匠认定办法等一系列的政策出台讨论,相信接下来我区的工匠培养工作会更上一层楼。


【打印本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全文下载]:
分享到:
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