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新认定刘宗周故居和加以保护利用的建议

日期: 2020- 06- 28 15: 47: 19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基本情况

刘宗周是明代的儒学大师,因讲学于绍兴城北的蕺山,又称蕺山先生,他创立的学派称为蕺山学派。绍兴是蕺山学派的发源地,浙学之渊源无可争议。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影响广泛而深远,刘宗周和他的蕺山学派继承并发展了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被后世称作“阳明后学”。当前,绍兴正在大力挖掘阳明文化,而刘宗周又是王阳明的忠实追随者,是王阳明心学理论的继承者、修正者和开拓者,其创立的“慎独”学说至今影响深远。

二、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绍兴对刘宗周及蕺山学派的认识不足,研究不够,宣传不多,对蕺山学派发源地遗存的保护不力。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尚未充分认识到刘宗周及蕺山学派对提升古城影响力的价值。

刘宗周及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地位显赫。研究王阳明,回避不了刘宗周;研究阳明心学,回避不了蕺山学派。刘宗周与他的蕺山学派对传统儒学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其学说、思想、人格魅力、民族气节至今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每年来绍寻访故居,参观蕺山书院者络绎不绝。

其二,对刘宗周及蕺山学派的研究不足,宣传无力。刘宗周在晚明是难得的一代廉吏,明亡,刘宗周前后绝食两旬而死,表现了儒学大师的民族气节,身体力行了“慎独”两字,清帝亲题“一代完人”牌匾以彰其节。“诚意”、“慎独”学说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和反腐倡廉中具有指导和借鉴价值。而近年来绍兴鲜见高层次的研讨活动开展,市内刘宗周及蕺山学派研究专家几乎没有,专著更无从谈起。

其三、对刘宗周及蕺山学派发源地保护不力。刘宗周(1578-1645)67年人生中,除真正为官的七年不到时间外,一生主要生活在绍兴城内。幼年始居水澄旧里,后迁居武勋坊,自万历39年(1611年)冬十月迁居蕺山之麓,建蕺山书院,自此至殉难有三十多年居于西街18号刘家台门(上世纪30年代,刘家后人典卖给刘家外戚章氏,改称章家台门)。刘宗周的学术思想和蕺山学派的发源地主要在现西街18号故居和蕺山书院。现实的最大问题是2002年9月,绍兴市文物管理局将胜利路鲤鱼桥胡家台门认定为“刘宗周故居”,并列入“绍兴市文物保护点”,而保护价值最高的西街18号原刘家台门至今未获保护,西街18号台门前两进已经收归国有,现由房管处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因不知是刘氏故居,私搭乱建时有发生。虽然明代风格的故居建筑框架、旗杆石、古井、门联等历史遗迹犹在,但有进一步被侵权和灭失风险。

三、意见建议

1.重新认定“刘宗周故居”并整体修复。撤销2002年胡家台门为“刘宗周故居”的不当认定,文物部门重新认定西街18号为刘宗周故居,并列入文物保护点进行保护。房管部门对西街18号内公租对象予以重新安置,腾退外来住户,征收章家后人产权房,房屋留作陈列和纪念馆之用。根据史籍记载及章家后人提供的故居概图修旧如旧复原故居。

2.将西街18号故居与蕺山书院合并作为“蕺山学派”发源地联片列为文保点进行规划和管理。日常行政事务建议由书圣故里纳入统一管理,故居以国学、爱国主义、廉政建设纪念厅陈列为主,连通蕺山书院复原蕺山学派昔日讲学盛景。将该片区域融入书圣故里名人圈,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以及浙东国学文化朝圣地。


【打印本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全文下载]:
分享到:
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