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服务能力强起来的建议

日期: 2020- 06- 28 16: 09: 59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越城区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状

社区居家养老是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优势于一体的模式,能够较好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和地缘、亲缘、人缘需要,已成为当前国家倡导、社会赞同、群众欢迎的主流养老服务模式。提升我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力,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实事。

越城区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区,老年人口总量大、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等特征明显,截止2018年末全区总人口76.39万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9.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25.66%;高龄化水平不断提高,7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8.4万人,占总人口数比例的11.05%;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8667万人,占总人口数比例的3.75%;9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3680人,占总人口数比例的0.04%;10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32人。在越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截止目前,全区已建成公建民营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1家,基本实现镇街照料中心全覆盖。

二、越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居家养老服务力量有待增强。目前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力量主要有社区、社区卫生服务站(院)、养老服务机构以及社会力量。社区养老工作专职社工虽有较强的责任心,但社区工作任务繁重,在统筹协调各方养老服务力量、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方面不够深入,有些动态情况无法及时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医院专业医护人员相对力量不足,特别是对老年人集中的社区无法满足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如骨折卧床老人的上门理疗等;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专业人才匮乏,限制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深化;志愿服务团队无法形成长效固定的一对一帮扶、社区单元楼道互帮互助模式;社会认同度不高,对居家养老服务概念模糊,子女赡养义务弱化。

2.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有待完善。由于老年人文化水平、工作经历、生活习惯都不相同,在养老生活服务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更多的需要一些精神和心理上的慰藉,但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只能做一般家政服务和最简单的康复护理,缺乏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慰藉、健康医疗护理等专业化、深层次服务。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内容、适老性、服务范围普及宣传不够。志愿服务团队的陪伴照顾、陪伴聊天等服务还需大力开展。

3.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有待保障。近年来,我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补助资金逐年提高,但还存在资金精确补助不够、下拨后使用效率不高、中心运营良莠不齐的现象。如居家养老券的发放、老年手机的投入使用等为老项目的后续资金保障需要及时跟进,相关配套保障措施还不够全面,养老服务机构的考核监督还需跟进。医养融合还未落到实处,多头管理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导致医疗融合的参与运行机构统筹联动缺乏。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社会化程度不高,造成老年人服务资源相对缺少。

三、对进一步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政府主导,统筹合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承担主责、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大格局,政府、社会、家庭共承担的养老氛围。

1.加强社区养老工作人员力量配备。以社区为核心,根据老年人数配备1-2名专职养老工作人员,区域实施网格化,责任到人,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网络,统筹协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开展工作。

2.加强专业人才力量队伍引进合作。扩展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功能,增强老年人集中社区的卫生服务站力量,增加上门诊疗频次、配药种类;必要时引进民营医院补充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医护人员的不足。

3.提高养老服务机构专门人才培养。区人社部门应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机制,将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纳入补贴范围。建立养老服务人员轮换定期培训制度,确保养老服务人员掌握基本的保健、护理和康复知识等技能。

4.着力完善志愿助老服务体系。以社会参与为导向,整合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与各种志愿者组织、相关职业高校等合作,明确志愿者服务内容和服务规范,努力发展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有效增加志愿者人数和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探索建立以社区老年人协会为纽带,发动身体较好、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邻里楼道之间相互守望等养老互助模式;招募社区居家养老志愿者,成立慈善助老服务队,建立志愿者与高龄孤寡老人结对帮扶等模式。

(二)改进工作机制,提升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做优六大功能,结合老年人需求及养老服务机构特长,分层分类提供医养结合、记忆传承、养生指导、法律咨询、志愿服务、书画阅览等个性化、精细化服务。

1.打造“互联网+”模式,提升需求精准度

一是健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顶层设计。建立全区社区共享数据库,将“互联网+”贯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促进社区居家养老精准化服务、精细化管理。

二是精确采集养老需求信息。根据老年人的年龄、身体状况、文化水平等情况,精准、细化地统计老年人及其家庭的需求。依据医共体的现有数据,丰富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和有效需求信息,完善整个社会服务体系,以云数据为基础,将养老服务融入到全人群服务的大格局之中。

三是搭建辐射全区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根据老年人对不同服务项目的需求度,将就医陪同、生活护理、卫生保洁、送餐服务、代办事项、法律服务等信息进行汇总梳理,建立信息平台,进行服务社会化外包。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联网+”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在全区选择1~2个社区,开展“互联网+日间照料中心”“互联网+养老驿站”试点,内容包括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服务资源的汇集、增值服务产品的研发、合作运营机制的确定等;还可结合“网上医联体”的建设,开展“社区远程健康照护”试点,内容包括“在线问诊+健康动态监测+慢性病管理+移动随访+急救APP”等。

2.推进助餐服务,推进老旧小区多层住宅电梯加装工作。通过市场合作、企业连锁等方式,注重引入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运营和配送餐,实现安全用餐,提升助餐服务质量。充分宣传发动,推进老旧小区多层住宅电梯加装工作,解决高层老人出行难题。

3.创新“医养结合”,实现“医养”互惠。深化社区医养结合,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入民营专业医疗机构,扩大签约服务主体,开展错位医疗服务。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民营医疗机构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深度融合,提供基础诊疗、保健咨询、康复护理、养生讲座、心理疏导等服务,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医疗健康服务全覆盖,并提供失能、高龄等重点老人“家庭医生”上门、“家庭病床”等服务。

4.注重文化养老,营造良好氛围。积极营造“老有所乐”的居家养老环境,依照老年人不同的兴趣和爱好,组织开展科学健康、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活动。积极建设老年大学,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倡导积极养老的理念,健全基层老年协会组织网络,发挥基层老年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广泛宣传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树立弘扬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定期开展孝道文化践行活动和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浓厚尊老敬老、孝老爱老、为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三)完善三方面保障体系,有力促进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实施

1.政策保障:一是明确养老服务体系标准。明确区、镇街、社区三级居家养老公共服务软硬件标准细则,统一称呼。严格落实等级评定、准入许可、日常监管、绩效考核等标准化制度,将等级评定、积效评估情况作为财政补助依据,不断提升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探索建立以社区老年人协会为纽带,发动身体较好、级评定、绩效评估情况作为财政补助依据,不断提升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质量。二是建立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梳理明确基本养老服务项目,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六大类服务功能收费及免费目录,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供应商管理机制,强化竞争机制,给予老年人更多选择权。三是健全养老服务监管制度。基本养老服务是政府的法定职责,民政(养老)部门要对为老服务中介、提供商和社会组织进行监督和规范建立日常检查、机构自查定期汇报、第三方评估以及信息公开公示社会监督等多元常规化监管制度,确保公共服务资源的公平、公开享受,以及公共资源的有效品质供给。改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目录和供应商制度,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消费状况和服务商运行状况的分析与监管,优化评价指标体系,丰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精准满足老年人需求。完善老年人能力评估制度,加强失能、失智、失独、高龄、独居等老年人的精准帮扶,逐步扩大困难老年群体养老服务的保障内容。

2.资金保障:一是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投入要从“普惠性”向“精准化”转变,着重提高资金的精准补助及使用效率。加大对生活护理、洗衣理发等生活服务及老年人用餐或上门送餐等急需服务的财政政策倾斜和资金保障力度。二是进一步完善对民办养老企业的优惠政策,出台敬老爱老工作意见和养老服务业补助资金细则。建立全程跟进扶持的长效机制,逐步放宽社会力量的准入条件,简化优化流程,吸引更多的专业民办机构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使更多的老年人得到实实在在的照顾、服务。三是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吸引培养。进一步完善职级晋升、登记注册、教育培训、薪酬待遇、激励评价等制度,加大公租房等对社区养老、医疗等准公共服务行业人才倾斜,提高从业人员整体收入和社会地位。

3.机制保障:一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形成购买养老服务投入递增机制,发挥公共财政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向养老服务领域流动,全面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居家养老服务。二是探索养老服务补贴和市民医疗保险在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服务设施、养老(医疗)机构之间打通使用。扶持专业机构运营,促进市场有效竞争,加速龙头企业和社会组织培育,鼓励连锁化和规模化运营。三是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养护(三结合)机构。支持家政企业、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发展康复护理项目,鼓励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应对老年人对护理康复的新需求。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扶持,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强养老服务技术研发、市场培育、消费引导,让更多的优秀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实现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双提升、双促进。

 

【打印本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全文下载]:
分享到:
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