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工作 > 提案内容及办理结果公开 - 提案内容及办理结果公开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的答复 |
|||
|
|||
近年来,绍兴市越城区司法局紧紧围绕“便民惠民”的工作理念,努力构建越城特色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的一体架构,区、镇、村三级平台沉底铺设,政府主导、市场依托、社会参与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有效满足了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 一、建设标准化公共法律服务框架体系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全域统筹规划,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2020年年底整体进驻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公证服务、司法鉴定、人民调解等职能窗口入驻服务大厅。镇街公共法律服务站同步入驻镇街矛调中心,吸纳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的专业力量,以品牌调解、专业调解、民间调解为引领,提供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法治宣传等社会服务,增强基层集约化处理能力。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充分发挥联村法律顾问专业特长,让村民享受到“咨询不出家门,申请不出村口”。培养户户都有“法律明白人”,努力打造半小时服务圈。同时依托微信塔群e服务,及时解答法律诉求,提高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获得感。 二、推动信息化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发展 加快信息化建设,缩短服务半径,提高服务频次。探索新建一套12348呼叫中心,畅通群众咨询法律问题的热线渠道,形成“永不占线”、“去中心化”、“精确导航”、能实时收集群众满意度的12348热线。引进互联网“无人律所”,缓解矛调中心律师咨询排队的困扰。借力“互联网+”普法宣传,制作地方莲花落《师爷说法》、原创《守望》等微电影、谱写了《法润越城》之歌;上线“抖音”传播法治好声音,促进法治文化与时尚元素的有机融合。推进法律顾问“掌上服务”,通过农村法顾手机APP端口,让掌上平台成为“贴身顾问”,督促全区17个镇街352个村居法律顾问动态服务、绩效量化。 三、精准化升级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供给 围绕市场主体法律顾问服务网格化全覆盖,做到“网格化”责任打包,开展“精细化”服务对接,不断提升市场主体依法经营和风险防范能力。对重点项目实行综合定制服务,针对绍兴综合保税区的建设项目,研发如为物流、仓储、加工等行业推出的专属法律服务产品;针对集成电路产业园,研发知识产权、税务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产品。对专业需求实行点对点顾问服务。针对涉企的服务平台,提供“直播带货合规管理与风险防控”的服务;针对上市公司,进行IPO发行条件和流程的指导;针对越城大量的商贸企业,相应提供电子合同的相关规则、数据及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等专题辅导;针对民营企业的承包经营,进行风险防范的提示等;针对股权转让合同条款,进行支付方式之瑕疵约定的风险分析。对一般事项推行智慧服务。依托一镇街一律师事务所、一村一顾问、公共法律服务站等,启动视频咨询服务,以全时空换全方位,推进更普惠、智能、高效的法律服务。 四、构建社会化公共法律服务联动格局 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良性互动格局。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司法行政部门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建立“谁执法谁普法”的公共法律服务责任制,赋予各类执法主体提供相关领域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等职能。引导社会共同参与。市律师协会越城分会、普法志愿者协会、法治艺术团、绍兴E网义工团等十几家社会组织为越城公共法律服务事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培育越城区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志愿者队伍。推行市场化运作。全区35家律师事务所520名律师和8家法律服务所47名基层法律工作者、越州公证处、绍兴文理学院司法鉴定中心、8个矫正基地等市场主体都成为公共法律服务的有力供应商。 下阶段,我局将积极打造智慧法务,启动12348呼叫系统项目,通过系统分流、招募律师、增加坐席,实现12348从固定坐席到移动端的跨越,全面改善目前电话频繁忙线、群众使用体验不够友好的情况。同时不断健全公共法律服务机制,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提供经费保障。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全文下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