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工作 > 提案内容及办理结果公开 - 提案内容及办理结果公开
关于深入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的建议 |
|||
|
|||
一、基本情况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根本要求,是提升水环境质量,打好碧水保卫战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已全面铺开,辖区许多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由于基础薄弱、先天条件不足、历史欠账较多,整治成果不够扎实等原因,存在的困难、问题依旧不少。 二、主要问题 (一)管网底数不清。管网问题是“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核心问题,然而,当前管网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以城南街道为例,所有老小区几乎没有管网图档案留存,地下的管网底数不清、质量不明,严重影响了“污水零直排区”的建设进度。 (二)建设质量不高。主要是改造不彻底,前几年虽然采取了截污纳管改造方式,但没有将阳台立管列入改造,没有真正在源头上解决雨污分流问题。而当前正在实施的老旧小区立管改造,也只改到六楼,不少居民将洗衣房、厨房等私自改建至七楼屋顶,产生的生活废水仍通过雨水管排放。部分已改造过的生活小区仍存在错接、混接、乱接等现象,造成雨污混流。 (三)污水直排问题突出。特别是老旧小区雨污错接乱接,导致雨污混排现象比较突出。污水来路不清、直排河道的问题普遍存在。沿街六小行业私接、乱接现象严重,造成雨污混流。部分企业不按照区里统筹安排铺设管道,自行设计污水管道。由于自购的管道口径偏小、质量偏差等原因,造成污水排放不畅,满溢横流直排河道等后果,给河道治理造成很大的困扰。 (四)运维机制不健全。目前小区管网由镇街管理维护;城区管网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政处负责日常养护。由于多头管理,缺乏统一运行、管理和维护,造成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网淤积情况非常严重。没有真正解决好“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 (五)部分领域执法主体不明。目前,企业工业污水由生态环境局进行监管执法,住宅小区及居民私接雨水管排放生活污水问题由综合执法进行监管执法,但污水偷排直排河道缺少明确的执法依据,执法主体不明,执法刚性不足。 (六)专业队伍缺乏。“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已在全区全面铺开,具备相应资质的技术服务单位比较稀缺,技术服务力量严重不足,建设团队力量不一,质量和进度均不易确保。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是改善人居水环境的治本之策,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建议强化攻坚克难意识,合力推进。 三、意见建议 (一)强化资源保障。一要压实工作责任。明确职责分工,层层分解任务、传导压力,把工作责任落到细处、压到实处。二要加强要素供给。确保建设资金“跟得上”,项目顺利推进。三要加强技术保障。组建专家服务团,建立“一镇街一专家”对应帮扶机制,定期指导督促,提升建设质量。 (二)严把质量管控。一要严把规划关。对于新建项目,要把雨污分流、纳管排放等作为前置条件,避免两次建设、重复投资。二要严把建设关。工程实行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确保“应分尽分、应截必截”。工程质量建议建立责任倒查和责任追溯机制。相关部门要加大质量安全巡检频次,跟踪整个施工过程,关键施工环节须有影像资料留档。同时为方便社会监督工程项目的“健康状况”,建议设置或镶嵌工程质量永久“身份证”,将工程质量永久公示牌写进设计要求当中。公示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法人、建设内容、总投资;相关设计 、施工、监理等单位项目法人代表、项目负责人;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工程项目开工、竣工日期等。三要严把验收关。对于竣工项目,要对照省市验收标准,突出雨污分流、纳管排放等关键环节,做到每项治理、每条线路、每个设备逐一细致化严格验收复核,确保建成一个管用一个。 (三)确保长效运维。一要理顺管理体制。成立专门机构,出台排水管网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建立管网保护备案机制和保护机制,健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实行一体化建设、专业化管护、信息化运维。日常养护可采取市场化运作,委托第三方定期对管网进行巡查、检测、清淤和维修,及时打通断头管、修复破损管、纠正错接管、改造混接管、疏通淤积管。二要动员各方力量。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基层群众担任监督员,定期曝光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总结形成一套倾听民意的长效机制,深入基层,多走访多座谈,收集诉求、汇集民智。三要强化行为规范。常态化开展六小行业等的排水情况巡查,严查私接、错接排水管及乱倒污水等行为。加强生活小区阳台洗衣、厨房用水排放等的源头管理,切实把好污染源头关。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全文下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