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速普及数字农业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建议

日期: 2021- 09- 23 10: 11: 32 浏览次数: 字体:[ ]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几年来,我区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基础进一步稳固,数字化发展、融合发展、绿色生态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但我区农业产业化缺乏高效完备的生产经营体系和高品质的竞争力,离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差距。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数字产业、数字技术加速在乡村布局。随着技术进步与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数字农业成为农业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加速普及,提前布局,领先实现“重要窗口”农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增长潜力,农业生产经营逐步要经历从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转变,但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我区农业的整体发展仍面临很多难题。

1.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大。数字化农业需要完备的基础设施支撑,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大、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见效慢,对工商资本的吸引力小。政策支持引领力度不大,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我区农业产业扩大规模,实现数字化发展的主要难题。当前农业大户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经营主体对农业产业发展缺少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撑的认同率较高。

2.专业人才瓶颈亟需突破。数字化农业需要人才支撑,工作地点偏远、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较大、办公条件相对简陋导致农业从业吸引力不足,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招聘难、流失快,制约我区农业产业高质量提升。产业发展缺少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和人才,缺少专业知识、技术方面的培训。目前乡镇一级的农业技术培训,多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佳。

3.土地资源整合意识缺乏。随着大量建设用地开发,农业用地愈加紧缺,规模化、成片化土地缺乏,碎片化用地不利于数字技术普及。目前,除山区土地尚具规模外,大部分农业用地由百姓分散种植,仍处于原始生产状态,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规模化收储难度大,抛荒地不在少数。部分工业企业存在圈地现象,耕地种绿植,占用了大量良田。

就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推进路径而言,需要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通过强化信息技术服务、建立共生性生态,形成农业政策、资金、人才、土地、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故提出以下建议:

1.出政策重引领,助推数字化水平。一是由政府部门牵头搭建农业信息资源集成的数字农业平台,建立生产记录台账制度,实施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其次,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信息相对缺乏,获得渠道不多,有关部门要主动引领,提升数字化农业建设速度和效果。第三,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企业自动化设施、设备购买等的补贴力度,提升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性,鼓励企业通过集聚农户小规模用地开展规模化数字化经营。

2.优环境重配套,吸引高素质人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专门针对农业企业和农业大户需求开展人才招聘活动,组织农业企业与相关大专院校开展项目合作,提升人才引进和技术应用成效。出台吸引农业人才的相关政策,相对工业领域,降低人才学历标准,更多从技术和应用成效方面激励人才。同时,科学规划生活配套,建设高质量的农业产业园区,并为农业产业园区的从业人员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配套服务,缩小城乡生活差距,吸引和留住发展农业产业的高素质人才。针对当地农业产业特色,加强数字农业相关培训,提升农业从业人员数字化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

3.节约集约用地,实现规模化数字化。通过全面摸排闲置厂房,建立闲置厂房台账,提高现有厂房利用率,减少工业用地、房地产土地出让。通过盘活区域内土地资源,统一规划解决农业生产场所、配套设施用地和全产业链发展其他环节用地等,给数字化农业建设预留充分的土地资源,通过集约用地,建立统一设备平台,形成农业设施共享机制,提升设备使用效率,提供农业技术交流平台等。通过平台搭建,政策引领,促成规模化数字化农业产业建设环境的形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全文下载]: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