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安置小区管理的建议

日期: 2022-12-12 12:41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越城区全面推动城市有机更新,过去五年,共计拆改面积达X万平米,为城市建设腾出发展空间。但随着城市化节奏加快,村民变居民身份的加速转变,安置小区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实现安置小区精细化管理,让其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亮点,成为幸福越城的一个缩影值得被关注、被研究、被解决。

二、主要问题

脏、乱、差似乎已经成为安置小区的一个标志,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五个“假”:

(一)“假物业”现象突出,管理缺失。安置小区物业基本由街道等统招,物业费由街道支出,价格低于市场水平,导致物业“假管理”现象突出,具体表现为,门卫、保安年龄偏大,守门守不住,环卫保洁点到为止,扫地扫不净,居民服务大而化之,无法到家到户等等,社区与物业潜在矛盾突出,在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等重要时刻,物业无法发挥积极作用。

(二)“假居民”身份尴尬,旧习难改。村民住进安置小区,身份转变为居民,但思维、行为、作为都停留在村民身份,农村旧习带入安置小区,导致安置小区折旧加速、破损加速。如楼道内占地乱堆放、小区内毁绿种蔬菜、车棚车库变身念佛场等等现象突出。另同一村村民集中安置某一小区,该小区往往村民意识强,排斥其他村民,使得矛盾突出。

(三)“假社区”压力巨大,难点重重。作为安置小区组成的社区,面对的是农村与城市的交汇难题,自己是村、是社区的定位极易模糊,既要面对农村问题,又要解决城市管理问题,处境较难,尤其是个别安置小区居民的村民身份仍然保留,户口仍在原村,社区深入居民开展工作的难度更大。

(四)“假融合”矛盾突出,极易漏管。袍江区域因各类历史问题,在拆村安置过程中,斗门、马山两个街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格局,也导致了小区我管、小区外你管的情况,最终导致你不管我不管的现象。

(五)“假意识”根深蒂固,阻碍变革。对于安置小区,作为政府、街道、社区“难管”“本来就是这样”的第一意识突出,阻碍了安置小区管理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存在先安置再管理,缺乏提前谋划、率先改革的意识。

三、意见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因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强输血造血,实物业功能。在安置小区建设之初,加强后续物业管理谋划,通过建立物业基金、营业房出租按比例反哺等,加强物业费保障。建议建立国资物业公司,统管安置小区物业,通过政府贴一部分,物业自筹一部分,基金保障一部分,反哺支持一部分等形式,加强物业保障,提升物业服务水平。

(二)强服务保障,实精细管理。作为安置小区托管社区,要准确社区定位,按照城市社区管理标准开展社区工作。要建立网格、微网格管理体系,建“清楚库”,管“明白账”,将服务精准聚焦到户、到人。积极发挥社区服务功能,抓实党建契约化、五邻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载体,进一步凝聚居民向心力,让社区成为引导居民改变陋习、弘扬文明新风的重要力量。引导成熟小区探索建立业委会,加强自我管理。

(三)强责任明晰,实管理举措。针对袍江区域斗门、马山地域交错、职责管理交错等问题,建议尽快实现区域划分,确保人地管理一致,提升管理质效。在未明确之前,建议两个街道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加强问题协商调处,确保责任落到实处、问题解决到实处。

(四)强合力共谋,实管用成效。对于安置小区建、管、用等方面,区级相关部门要早谋划早介入早管理。建议区自规局、区建交局、建设单位等在规划之初充分考虑安置小区造血运营功能,同时加强物业管理,建立退出机制。对于区域交错等问题未解决前,综合执法能加强管理力度,维护区域社会秩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